數個世紀以來,人們都會食用蟲子,所有蟲子從甲蟲到毛毛蟲、蝗蟲、蚱蜢、白蟻、以及蜻蜓。這習慣甚至有個名稱:食蟲性。
早期的採獵者可能從覓食富含蛋白質昆蟲的動物身上學到的,並有樣學樣。當我們逐漸發展,而蟲子變成我們飲食傳統的一部分時,牠們滿足主食及佳餚兩者的角色。在古希臘,蟬被認為是豪華的點心。甚至羅馬人都覺得甲蟲的幼蟲極為美味。
為什麼我們失去了對蟲子的喜愛呢?我們拒絕的原因是有歷史根據的。而這故事大概起始於約西元前一萬年,在肥沃月彎,一個中東的農業主要起源地。
在那時,我們一度遊牧的祖先開始在肥沃月彎安頓。而當他們在那裡學會種植穀物和豢養動物時,態度改變了,激起漣漪往外朝向歐洲和其餘的西方世界。當農業起飛,人們也許會把蟲子當作只會摧殘他們穀物的害蟲唾棄。人口成長,西方變得都市化,弱化了我們與過去覓食的連結。人們完全忘了他們充滿蟲子的歷史。
今日,對於那些不習慣食蟲性的人來說,蟲子就是個惱人的東西。牠們會叮、會咬,且侵擾我們的食物。我們感受到一個與牠們相關的「作嘔因素」,且因煮食昆蟲的想法感到噁心。
將近兩千個昆蟲品種變成食物,組成世界各地二十億人日常飲食的絕大部分。在熱帶的國家是最捧場的顧客,因為在文化上是可接受的。在那些區域的品種也很大、多元化,且容易聚集成讓他們容易採收的團或群。
拿東南亞的柬埔寨為例子,在那大型鳥蛛被蒐集起來、油炸、並在市場上販售。在南非,多汁的可樂豆蟲是種飲食主要成分,在辣醬裡面燉煮或是曬乾並鹽漬後被食用。在墨西哥,蝗蟲和大蒜、檸檬、及鹽巴一同烘烤。
蟲子可以整個食用來組成一餐,或是磨進麵粉、粉末、麵糰來加進食物裡。但那不全是為了品嚐。牠們也很健康。事實上,科學家表示食蟲性可以是缺乏食物的發展中國家一個省錢的解決方式。
昆蟲可以含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蛋白質,而那是體內重要的基礎成分,也含有很多富含能源的脂肪、纖維質、以及像是維他命及礦物質的微營養素。
你知道大部分可食用的昆蟲含有跟牛肉一樣、甚至更多的礦物質鐵嗎?讓牠們成為一個大量、未開發的來源,在你想到缺鐵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營養問題時。
粉蝨是另一個營養的例子。黃色的甲蟲幼蟲是在美國土生土長,且容易養殖。牠們有很高的維他命成分,一大堆健康的礦物質,可以含有高達50%的蛋白質,幾乎和相同份量的牛肉一樣多。要烹煮,只要用奶油和鹽去煸炒,或是烘烤並淋上巧克力來個酥脆的小點心。這個嘛,你必須要克服「作嘔因素」。你正獲得營養和美味。
沒錯,蟲子可以很美味。粉蝨嚐起來像烘烤後的堅果。蝗蟲和蝦子很像。蟋蟀,有些人說,有爆米花的香味。養殖昆蟲做為食物比起禽畜養殖有較少的環境影響,因為昆蟲排放少得多的溫室氣體,且耗費較少空間、水、和食物。
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蟲子生產可以振興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因為昆蟲養殖場可以是小規模、高產出,然而要經營是相對便宜的。昆蟲可以變成禽畜更能持續的食物,且可以在有機廢物上養殖,像是蔬菜皮--否則它們可能最後就只會在垃圾堆中腐爛。
覺得餓了嗎?面對一盤炸蟋蟀,今日大多數人還是會畏縮,想像那所有腳和觸角卡在他們的牙齒間。但想想龍蝦。牠差不多就是一隻有許多腳和觸角的大型昆蟲,過去一度被認為是低等、討厭的食物。現在,龍蝦是個珍饈。同樣的行為改變可以轉而發生在蟲子上嗎?所以,試試看吧!把昆蟲丟進你的嘴裡,享用那酥脆聲。